不虚“瓷”行!“八闽第一站”开启青花古瓷龙文化之旅
时间:2024-03-12 20:19

   

  3月11日是传统龙头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茶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茶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福州市检察院第九党支部、茶园街道薪火党建联建单位,在“八闽第一站”开展“龙行中华——明清时期龙纹青花瓷片展”公益活动。

  龙年话龙

  龙是吉祥的象征

  龙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极为重要的纹饰

  它在民窑青花瓷上会是怎样的呈现?

  在这次的活动中就有解答

   

  “青花瓷片上的‘团龙’图案寓意着人们对团圆、吉祥、和谐美好愿景的追求和向往。”“八闽第一站”文化志愿者、青花瓷片收藏家程慧在福州火车站内向旅客介绍龙纹青花瓷片的名称和寓意,“‘画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代瓷画中隐含的祝福之意如同中国人说话一样委婉含蓄。”

   

  活动展示30余件珍贵的古瓷片实物和相关图文、书籍简介,宣传中国瓷器上绚丽多彩的传统龙文化,讲述文明传承、交流互鉴的青花瓷历史脉络,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最后,程慧还带来一些未标识年代的瓷片“盲盒”,与参观者分享古代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从青料、釉面、纹饰、胎土等方面辨别古今瓷片的技巧。现场旅客纷纷表示此次在“八闽第一站”的文化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看到青花之美,也感受到文化自信之美。

  龙纹青花瓷的历史

  “龙”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吉祥、威严、力量,也凝结着华夏先民所赋予的成功、奋发向上等美好寓意。而古代青花瓷上衍化出的手绘龙形纹饰,更加形象地展现出龙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

  “青花”是因钴料(青料)在釉下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而得名。青花瓷技术始于唐代,至元代后期烧制成熟,到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达到极盛,清代康熙时以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冠绝于世,而自乾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初期,龙纹饰只有官窑青花可用,龙纹主体及四肢粗壮,加以披发或竖发,显得威武而尊贵;到明代中期,国力强盛、生活安定,龙纹饰的形态也发生变化,表现为口吐鲜花、龙身卷曲,一派祥和自如;而随着明代中后期民窑烧制禁令的松弛,象征着皇权的龙纹纹饰也逐渐走入民窑。

  此次瓷片展展出的是明末清初民窑烧制的龙纹青花瓷片。与官窑固定规整的图案不同,民窑青花的纹饰更加酣畅恣意、丰富多变,也更充满人间的烟火气息,反映了古代民众的审美情趣。

   

  “螭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明代嘉靖年间民窑瓷器上的螭龙纹仅保留龙的身形四肢,变成首尾相望、盘成团状的“团龙”,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并且有的口吐雾气,有的嘴里还含着仙草,显得十分生动。

  中国的龙文化从古至今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从无足到有足、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可以看出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因此奋斗进取、开拓创新、兼容并包,这些都是中国龙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龙的精神仍将是我们中国人的力量源泉。

来源:晋安区茶园街道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