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

欢迎访问晋安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安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福州数字办 发布时间: 2017-08-16 17:0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各乡镇(街道) 人民政府(办事处), 福兴经济开发区、金城投资区管委会,火车站综管办 区直 部门

晋安区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区政府 2017年第16次常务会议 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

  2017年8月 10

 

 

晋安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闽政办〔2016〕128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榕政综〔2017〕1643号)和《福州市晋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文件精神 ,为实现我区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结合我区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2011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各级各部门围绕中心、联合协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经费投入等条件不断改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形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和实效性显著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更加完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力度不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展顺利,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措施扎实,带动了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2011年我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2011—2015年)”。根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年福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9.2%(全省6.1%),较2010年的4.75%提高了4.4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二五”末福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5%的工作目标。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山区群众和大龄公民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科普资源特别是科普读物和科普传媒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科普传播方式、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科普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等。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指标,标志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跨越提升,对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注入发展新动能,助力创新型省会城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晋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晋安区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二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全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持续提升。到2020年,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

——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题,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等知识和观念,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不断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生产水平和科学生活能力快速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以及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部分发达城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全国和福建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科普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科普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协调共建、社会动员、监测评估以及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等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各方面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实施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实施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与措施:

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加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列入教学计划,系统提高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动。大力开展、组织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青少年科学素养竞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展评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拓展 青少年 校外 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科技馆活动进学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探索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模式,推动实现科技教育活动在所有中小学的全 盖。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开展科技类亲子体验活动,搭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平台,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技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与措施:

围绕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安全等,贯彻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村文明等知识和观念。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服务现代化。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会联村送科技”、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粮食日、健康中国行、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等各类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养,建设美丽乡村。

——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在农业科技培训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村级干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巾帼致富种子工程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全区每年举办各种形式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次)以上,培训学员1000人次以上。

——切实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将科普服务站、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和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中 。加强文化与食品安全协管员(科普员)队伍建设,培训200名文化与食品安全协管员,适时提高科普员福利待遇。加强北峰山区的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服务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科普示范创建工作。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积极开展“银会合作”,发挥优秀基层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培育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探索建立区级农村科普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大院等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加快推进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增强农民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兴趣。加大对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示范乡镇、示范村、服务站点。在乡镇所在地的行政村布设“科普智慧云”互动大屏,推广“科普中国”乡村e站,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素质。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与措施: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基本实现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相应的职业培训。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创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提高城镇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

——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家政培训、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名师带高徒等活动。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学校、妇女之家等的作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组织开展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和科学生活能力,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

——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职工技能大赛、青年岗位能手评选、“讲理想、比贡献”、“最美青工”、智慧蓝领、巾帼建功等活动,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地释放职工创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咨询、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会企合作创新平台、成果专利落地转化、人才引进交流培育,助力“晋安制造2025”。到2020年,建设4个院士工作站、11个专家(海智)工作站,辐射带动80家小微企业。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与措施:

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的教育,开展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等前沿科技知识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培训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4—2017年福建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15—2017年福建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有关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规划时,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及时了解科技发展趋势,增强科学意识,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学习渠道和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网络培训、自学等方式强化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手段,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在干部培训教材建设中强化新科技内容的编写和使用。

——在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考察、年度考核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各类科普活动。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参与科普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科技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增加科技宣传版面和时段,用好用活新媒体工具,推广发布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围绕科技创新主题,选树一批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先进典型。

四、六大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实施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十三五”时期扎实推进以下基础工程建设: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与措施:

构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满足不同对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训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推动科技教育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与培训有效实施。

——加强各类人群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开设专业课程与科技前沿讲座等。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科学测量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设。

——改进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加大科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力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区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强化科技教育与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建设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重点加强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现有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

——健全科教结合、共同推动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科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二)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任务与措施: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区科普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学素质,助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 实施社区科普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元素对社区科普服务的组织、人员、培训、经费、场所、设施、内容以及科普服务的管理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管理,至2020年培育10个科普标准化社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社区科普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方面的科普需求。

——广泛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科普日、科技周以及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气象、防震减灾、燃气安全、用电安全、电梯安全以及社区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训等各类应急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大力改善社区科普基础条件。推动基层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在新建及现有的基层服务中心加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等科普设施建设,拓展科普功能。在城区社区布设15个“科普智慧云”互动大屏,深入推进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新建一批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作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促进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科普新格局。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切实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表彰10个科普益民社区,推动科普示范社区蓬勃发展。动员驻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发挥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以及在社区有影响和号召力人士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科学文化建设,助力和谐社区、美丽社区建设。

(三)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任务与措施: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加强现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高效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效益。

——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将科学、人文、艺术融为一体的科普资源开发,加强民生、生态和应急科普资源以及适合农村和社区科普的设施和产品的开发。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科技教师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用科普展品开发。

——加速科普资源有效整合。以建立科普资源库的方式整合科普产品,拓展科普资源服务范围,促进各区域、各部门科普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优化配置,提高效能。整合科普人才资源,进一步充实、完善包含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等科普人才队伍。

——加强科普资源的共享。建立共享机制,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建科普场馆;发挥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活动的平台作用,向全区公众提供丰富的科普服务和科普宣传。

——加强科普活动方式创新。强化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推动主题展览和常设展品、科普教具、科普图书在社区(村)科普活动室(站)、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之间的巡回交流和展示,充实、完善各类流动设施的科普功能,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效果。

——推进基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创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社会设施,推进基层共建一批具有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基层科普画廊(宣传栏)的阵地作用,融合各类科普资源,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四)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任务与措施:

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实现科普的理念、内容、表达形式、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行和运营机制等的全面创新。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大幅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的落地应用,定向精准推动科普信息,提升科技传播精准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泛在、个性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建设“科普智慧云平台”,在社区、农村和学校布设科普互动大屏,积极利用“科普中国”系列科普信息化资源,创新科普精准化服务模式。举办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鼓励扶持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有影响力和科普公众号。

——强化科普传播协作。鼓励报刊和网站增加科普内容或增设科普专栏。推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上深度融合,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学传播能力。建立大众传媒应急科学传播机制,提高应急科普服务水平。

(五)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与措施:

以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为目标,形成以科普场所为核心,各级科普基地为纽带,全区城乡科普画廊(宣传栏)为覆盖的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将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建设纳入基层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活动场所建设内容,做到100%的基层综合文化站设有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100%的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有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积极推动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并提升各类基层科普设施管理水平。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采取购买社会科普服务方式,实现互惠、互利、合作,提升联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建立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15个。推动行业科普资源整合,促进农林水利、生态保护、健康安全、低碳减排等科学传播,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六)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与措施: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学科发展、科普专业设置、科普人才评价标准、技术职务等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

——强化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开展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从业者为重点,围绕科普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开展补充新知识、扩展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结合科技教育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推进文化与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明确科普职责,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结合各类社区科普设施和活动,培养和发展一批社区科普人员。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的作用,结合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规范记录科普志愿者的服务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到2020年,建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较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注册科普志愿者达到100名。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深入推动。区政府负责组织全区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方案,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区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和实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系统相关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科普”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区科协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方案。

——完善机制,联合协作。区科协要充分发挥枢纽型、开放型、平台型的组织特色,切实担负起协调联络和日常沟通职责,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每年向区分管领导汇报一次《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大力宣传《科学素质纲要》,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政策法规

——建章立制、激励推动。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中,体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师、管理人员、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单位予以奖励。

——加强宣传,推动发展。加大《科普法》宣传力度,积极探索、制定相关的认定标准和表彰奖励办法,推动科普事业公益化程度的评估,放宽利用民间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鼓励和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非营利的公益性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机构,推进科普事业的区场化。努力探索、制定鼓励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扶持科普设施开发和科普网络游戏及科普动漫等产业的发展。

(三)经费投入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区政府根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到2018年年人均财政科普经费达到2元,到2020年年人均财政科普经费达到3元。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加强科普经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四)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监测评估机制。每年组织开展1~2次《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

——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体系,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